闫克

作品数:31被引量:36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介词配价现代汉语介词南阳方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语文学刊》《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汉字文化》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数字素养教育实施路径探究
《高教学刊》2024年第23期8-12,18,共6页闫克 
2021年全国煤炭行业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新文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2021MXJG027);2021年度河南省新文科研究改革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21JGLX053)。
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催生数字素养需求,数字素养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在数字素养教育共同体中,课堂、教师是数字素养教育的基点和主力军,专业课教学理当担负起先行先试之责。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中,导...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数字素养 信息社会 网络道德 主动学习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汉字文化》2024年第12期89-92,共4页闫克 
2021年全国煤炭行业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新文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编号:2021MXJG027);2024年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编号:2024YSZ05)的相关研究成果
课程思政体现了教育活动的导向性,是高等教育发展道德理性的现实需要。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属于教师教育,重视价值塑造和职业道德建设,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其必然选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教师通过探索发现,将教学目标分成智育和...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 课程思政 教师教育 共情 
乡村振兴视域下三十里屯语言生活调查被引量:5
《语言战略研究》2023年第5期56-65,共10页闫克 
国家语委重大项目“语言文字事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举措研究”(ZDA145–4);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24–JCZD–03)。
三十里屯是地处中原的一个传统历史村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空巢化的危机,在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中却又展现出空前的活力。在发展该村文旅产业的过程中,留守家乡的建设者们自发借力语言文字,初步展现出语言文字事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 语言生活 语言景观 语言技术 语言意识 
话语标记“我丢”的功能分析与历时探源
《汉字文化》2023年第17期105-110,共6页闫克 宋环宇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项目“汉语‘古方普’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SKTD2022-02)成果。
“我丢”作为近年流行起来的詈语口头禅,在语言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其句法位置十分灵活,可以出现在句子的各个部分,且句法位置不同时语用功能也有所差异,是一个典型的话语标记,具有表明情感指向、实现话轮转换等语用功能。历史探源表明,...
关键词:我丢 话语标记 詈词 雅化 情感转移 
《说文解字》五行文化探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86-89,共4页张世传 闫克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1-ZZJH-387)。
文章从五行角度分析《说文解字》中五行字“金、木、水、火、土”以及五行部首字下众字所反映的文化意蕴。《说文解字》所反映的五行文化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许慎释义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说文解字》所反映的五行文化,对...
关键词:《说文解字》 五行 汉字文化 
产教融合赋能“中文+职业技能”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新模式被引量:6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1-8,共8页闫克 马宁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实现高质量职业教育的保障。“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态势向好,但保障其发展的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革新。当前社会背景下,要促进“中文+职业技能”双师型教师人才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深化产教融...
关键词:“中文+职业技能” 双师型教师 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 
政治语言变异管窥:“唯”的逆语法化历程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145-151,共7页闫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豫西北方言变异研究”(14CYY012);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项目“汉语‘古方普’的对比研究”(SKTD2022-02)。
在当代政治语言中副词“唯”衍生出了动词的用法,根据其能带宾语但不能加时体标记等语法特征来看,“唯_(动)”应归为状态动词,表达“以N为唯一行事标准”之意。从“唯_(副)”发展到“唯_(动)”是一种逆语法化,它依赖于从“唯N_(C)”到“...
关键词: 逆语法化 去词汇化 语法变异 
“X共同体”词族:当代政治话语建构的成功案例被引量:5
《语言战略研究》2022年第4期86-96,共11页闫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河洛方言语法研究”(19BYY148);2021年度河南省新文科研究改革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21JGLX053);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下的政治热词,其背后是政治话语中“X共同体”词族的成功建构。该词族的形成历经萌芽、生长、自发拓展、自觉拓展4个阶段。与之相伴的是两种蜕变:其一,言说立场的转换,从因袭性转述走向建构性自述,实现了“概念...
关键词:政治话语 “X共同体”词族 概念争夺 理想化认知模型 模因 
对外汉语成语习得研究综述
《文学教育》2022年第12期39-41,共3页张鹏展 闫克 
成语在汉语词汇中属于熟语类别,大多是四字成语,也有三字或四字以上。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史著作等都可成为演化为成语,因此成语往往有着丰富的故事背景以及深远的隐喻。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毫无疑问成为民族语言的精髓。在对...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成语习得 偏误研究 
言说对象介词“对”悬空现象的历时发展与共时变异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64-71,共8页闫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代河洛方言语法研究”(19BYY148);河南省新文科研究改革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21JGLX053);河南理工大学国家社科预研项目“普方接触视域中河南官话语音变异研究”(GSKY2017-41)。
言说对象介词“对”的“承前省略式”介词悬空产生于元明时期,它以言说格式“对……说”为结构基础,在频率效应的推动下因协调句子结构的语用需要而促成。由于构成成分的口语化特性,介词悬空的“对说……”跟文本的语体特征产生了紧密关...
关键词:“对” 介词悬空 语体 语篇 变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