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ZW010)

作品数:11被引量:3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刘毅青胡丹更多>>
相关机构:绍兴文理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艺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文化认同宇文所安兼容性美学传统连续性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不可译性:顾彬误译论之商榷被引量:2
《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242-247,共6页胡丹 刘毅青 
绍兴市项目"绍兴20世纪文化名人在德国的影响力研究---以鲁迅为例"(1254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下半叶西方汉学家的中国美学研究"(09CZW010)
中西语言与思想的差异使得中西之间的哲理思想翻译面临着不可译性,这样翻译必然包含着某种解释,翻译的局限也提醒我们重新认识翻译的意义。从不可译出发,德国汉学家顾彬强调了以目的语为目标的归化翻译,归化翻译强调了误译的合理性,但...
关键词:翻译 不可译性 异化翻译 归化翻译 
跨文化视野里中国美学的学术自觉——从卜松山谈起被引量:2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47-53,共7页刘毅青 
国家社科基金(09CZW010);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2013T60660)
从根本上说,当下学界对西方文论局限性的批判,对中西差异的凸显,最终消解的是西方文论的普遍性,这是当下中国学界学术自觉的体现,其根本要义在于深入学习西方理论的同时,明确自身的问题意识,面对中国经验。从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相关论...
关键词:跨文化 中国美学 学术自觉 
如何构建中国的理论——西方汉学家的思考与启示被引量:7
《哲学研究》2014年第11期118-125,共8页刘毅青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汉学家的中国美学研究--以现代性审理为中心"(编号09CZW010);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12M510995)的阶段性成果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西方学术的引进,到本世纪初积累了大量的西方理论。由于学界忙着对西方理论的学习与模仿,学术话语基本被西方的理论所左右,致使有学者发出“理论过剩,经验匮乏”的呼声。实际的情形是,由于中国学术研...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西方学术 汉学家 西方理论 学术话语 其他学科 中国学者 80年代 
“为诗辩护”:宇文所安汉学的诗学建构被引量:3
《文学评论》2014年第5期161-169,共9页刘毅青 
国家社科基金"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汉学家的中国美学研究"(批准号:09CZW010)的阶段性成果
在宇文所安看来,"为诗辩护"所展开的文学合法性论争是文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也是"为诗辩护"的一种方式。宇文所安中国文学研究实践的是一种非虚构的解释学,对作者行文背后意图的揣摩是其文本细读分析的落脚...
关键词:诗学建构 宇文所安 辩护 中国文学研究 艺术终结论 作者意图 汉学 文学理论 
共通经验中的新主体性如何可能——评毕来德《庄子四讲》被引量:5
《文艺研究》2014年第7期141-149,共9页刘毅青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汉学家的中国美学研究"(批准号:09CZW010);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批准号:2012M510995)阶段性成果
在法语世界有着极高声望的瑞士著名汉学家毕来德,其《庄子四讲》(宋刚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以下引文凡出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翻译成中文之后,引起了西方汉学乃至汉语学界的极大关注。在该书中,毕来德宣称自己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展...
关键词:庄子研究 主体性 经验 共通 2009年 中华书局 西方汉学 本来面目 
从文学史发现文学的意义——以宇文所安为例被引量:1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31-37,共7页刘毅青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汉学家的中国美学研究"(09CZW010);中国博士后第六批特别资助"汉学视野里的中国美学"(2013T60660)的研究成果
宇文所安通过对中国诗歌的阐释构建了一种诗歌理论以为诗歌辩护,其中心就是彰显诗歌的审美意义。在宇文所安看来,现代性的语境里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阐释的意义就在于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精神价值,以对抗现代性对人性的侵蚀。因此,他的中国...
关键词:文学史 文学的意义 宇文所安 现代性 
作为功夫论的中国休闲美学
《哲学动态》2013年第8期99-103,共5页刘毅青 
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世纪下半叶西方汉学家的中国美学研究"(09CZW010)成果
在中国古代文献分类里,艺术大多与被视为休闲活动的项目列在一起,这说明在中国传统里,艺术不是作为独立的审美活动而存在,艺术活动的目的是休闲。法国汉学家幽兰从语文学的角度,在中文“艺”字的字源学含义及其语用中发现传统所谓...
关键词:休闲活动 中国传统 生活美学 功夫论 现代性语境 艺术活动 精神修养 中国美学研究 
后殖民语境中启蒙与文化认同的张力——以叶维廉为中心被引量:3
《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115-124,共10页刘毅青 
作者主持的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汉学家的中国美学研究>[09CZW010]成果
启蒙所要求的对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觉醒,在中国五四以来的启蒙里强烈地表现出对传统的批判,甚至是通过批判传统而达到现代性。但这种启蒙造成了近代中国文化主体的失落,导致一种文化的"虚位",这就使得中国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五四以来...
关键词:叶维廉 启蒙 文化认同 后殖民 
作为文化认同的抒情美学传统被引量:8
《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101-105,共5页刘毅青 
作者主持的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汉学家的中国美学研究"(09CZW010)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提出,对于海外华人学者提出的中国抒情传统的建构,必须置于中西比较的语境,以海外华人学者文化认同的视角来理解。抒情传统的建构是以中西文学美学类型的比较展开,抒情传统的文化认同乃是建立在文化自身的连续性和兼容性基础上的文...
关键词:抒情传统 文化认同 比较 连续性 兼容性 
思想史的意义与经验感受的张力——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22-28,共7页刘毅青 
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汉学家的中国美学研究"(09CZW010)的成果之一
美学进入中国担当了思想启蒙的任务,美学作为对现代性批判的人文价值就体现在"为人生而艺术""美育代替宗教"等审美命题中。在深化中国现代美学人生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重视美学作为感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应该拓展...
关键词:美学 思想史 审美意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