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

作品数:2177被引量:516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邵建新刘吉才张志先陈力丹马建东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课题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浙江省外文学会专题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语文教学之友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推敲《项链》情节,分析玛蒂尔德的心路历程
《语文教学之友》2018年第5期29-30,共2页韩淑萍 
玛蒂尔德是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丢项链前的玛蒂尔德虚荣、任性、好逸恶劳,丢了项链她下决心偿还买项链欠下的债务。这个转变是还项链的十天对她影响的结果。精神和肉体的煎熬使她认识到虚荣让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真切感...
关键词:虚荣 灾难 反省 至爱 朴素 
例谈指导高中生自主修改作文的途径
《语文教学之友》2015年第8期40-41,共2页杨燕 
学生作文讲究“一写多改”与反复推敲,以此达到言简意赅、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之境界。那么,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着手自主修改作文,以达到上述目标呢?
关键词:学生作文 自主修改 高中生 言简意赅 作文训练 引导学生 推敲 
对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一文的“咬文嚼字”
《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8期47-47,共1页赵凯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以下简称课标版教科书)所选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一文,有几个句子,笔者认为值得推敲一番。
关键词:《咬文嚼字》 朱光潜 实验教科书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人教版 语文 推敲 
谈谈古诗鉴赏
《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2期23-23,共1页吴永福 
古诗鉴赏中,领悟主旨及意境,是大的方面;而推敲细节与场景,则是小的方面。若把前者看作宏观把握,后者就是微观分析。宏观把握,可侧重于文中的抒情与议论。抒情,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感情的直接抒发,即直抒胸臆。比如曹操的《短歌行》:"...
关键词:古诗鉴赏 宏观把握 《短歌行》 微观分析 直抒胸臆 抒情 领悟 推敲 
文本是源,创新为宗——对探究题与文本之关系的推敲
《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11期47-48,共2页方新良 
近年来,探究性试题已成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一大亮点。江苏省自2008年起,在《考试纲要》中新增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并将其列为F级,即最高能力级,表述为“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
关键词:探究题 创新 文本 《考试说明》 推敲 探究能力 探究性试题 2008年 
《登泰山记》中“望”字别解被引量:1
《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2期31-32,共2页罗献中 
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的游记精品《登泰山记》,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历来深受人们喜爱。可是笔者认为人们对文中一个词的理解经不起推敲,值得商榷,这就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中的"望"字。
关键词:《登泰山记》 “望”字 别解 中学语文教材 著名作家 桐城派 姚鼐 推敲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质疑
《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5期23-23,共1页李建伟 
郦道元的《三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动静相生,摇曳多姿,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不愧是散文里的精品。但笔者认为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句有的地方经不住...
关键词:《教师教学用书》 质疑 《三峡》 八年级 人教版 郦道元 推敲 
“咳”字释疑
《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8期33-33,共1页康岳东 
《石钟山记》中有一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此句令人费解。翻阅有关注解和翻译或古文鉴赏辞典,基本上都把“咳”理解为“咳嗽”,把这句翻译为“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将其作用分析为渲染阴森可怕的气象。这样理...
关键词:《石钟山记》 望文生义 山谷 老人 翻译 推敲 
“推”乎“敲”也
《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1期28-28,共1页章桂周 
“推敲”这个词妇孺皆知,关于“推敲”的一段文坛佳话大家也是耳熟能详。《隋唐嘉话》《唐诗纪事》《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等都有记载。其中北宋阮阅《诗话总龟》最为生动详尽。“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
关键词:“推” 《苕溪渔隐丛话》 《诗话总龟》 “推敲” 贾岛 记载 唐诗 诗句 
《辛德勒名单》问题设计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1期21-22,共2页林忠港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在砍前费时磨刀,但当刀磨得很快,快刀砍柴的时间反而比钝刀少。同样,课前不断推敲,反复打磨,课堂教学就能收到特别好的效果。课堂上的一些“问题”,有时就像一把“柴刀”。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就...
关键词:《辛德勒名单》 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 俗话 推敲 课前 课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