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甜酱

作品数:9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相关作者:张国才丁娟芳孙长花李金红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扬州市职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调味品》《中国酿造》《江苏调味副食品》《食品工业科技》更多>>
相关基金: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扬州稀甜酱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初探被引量:5
《中国酿造》2020年第9期86-90,共5页丁娟芳 杨嘉 孙长花 
扬州市职业大学校级科研课题(2018ZR21,2018ZR19);扬州市职业大学教改立项课题(2020JG14);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2019-R-83871,2019-R-71745)。
以扬州稀甜酱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乳酸菌筛选法从样品中分离、纯化乳酸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乳酸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牛津杯法对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扬州稀甜酱中共分离、纯化出33株...
关键词:扬州稀甜酱 乳酸菌 筛选与鉴定 抑菌活性 
酱平菇加工方法
《农家之友》2006年第03S期46-46,共1页
关键词:稀甜酱 加工方法 平菇 清水浸泡 长期保存 千克 食盐 腌制 盐坯 小时 
稀甜酱生产工艺的改进被引量:1
《江苏调味副食品》2002年第2期8-9,共2页张国才 万兆龙 
介绍了稀甜酱2种生产工艺的差异,为适应现代生产要求,采用酶法稀甜酱新工艺,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达到老法工艺生产的风味,保持扬州酱菜特色。
关键词:稀甜酱 生产工艺 工艺改进 酶法 扬州酱菜 老法工艺 
扬州酱菜稀甜酱生产方法的选择与改进被引量:2
《中国调味品》2002年第4期25-26,28,共3页张国才 万兆龙 
本文介绍了稀甜酱两种生产方法的差异 ,为适应现代生产要求 ,采用酶法稀甜酱新工艺 ,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以达到老法工艺生产的风味 。
关键词:扬州酱菜 稀甜酱 生产方法 选择 改进 
多酶糖化稀甜酱色泽的形成与控制被引量:2
《中国调味品》2002年第2期31-33,共3页栾建文 万兆龙 李金红 
扬州酱菜的色泽以其鲜亮、有光泽而著称 ,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稀甜酱的色泽。通过对原料的把关 ,面粉液化、酶解阶段过程的控制以及产品加工过程中的重视 ,可以做到成品酱菜色泽红亮、光泽度好 ,保持传统扬州酱菜的特色。
关键词:稀甜酱 酶解 液化 糖化 色泽 形成 控制 
扬州萝卜头酱菜的加工技术被引量:1
《食品工业科技》2001年第1期71-72,共2页栾建文 
代表扬州酱菜之一的萝卜头 ,选择上等晏种、二户头等品种 ,采取腌晒结合、重复酱制、加卤罐装等工艺 ,制得色、香、味、形俱佳 ,鲜、甜、脆、嫩俱有的传统风味名菜。
关键词:萝卜头 酱菜 稀甜酱 加工技术 质量指标 
多酶糖化稀甜酱的要点控制和跟踪检测被引量:1
《江苏调味副食品》2000年第4期14-15,共2页吴龙宫 
采用UV—11黑曲霉和3042米曲霉为主要酶系生产稀甜酱,改进了沿袭数千年的大块面曲的传统工艺.生产过程必须做好要点控制和跟踪检测,成品稀甜酱能保持传统风味,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均优于传统工艺,并有出率高、周期短、劳力省、成本低等优点.
关键词:稀甜酱 检测 生产工艺 质量控制 标准 
酱平菇加工技术
《农村百事通》1998年第4期49-49,共1页李敏 
选7~8成熟的平菇,去掉菇脚,洗净。按100公斤鲜菇用5公斤食盐的比例,放入缸内腌制3天后起缸,沥去盐卤,再用盐10公斤加入缸腌制,7~10天再起缸,沥去盐卤,再加适量盐进行第三次腌制。此时盐度已达22波美度,成为盐坯,可长期保存。
关键词:加工技术 平菇 盐坯 安息香酸钠 波美度 科学技术研究 稀甜酱 去盐 盐度 茌平县 
浅谈扬州稀甜酱
《江苏调味副食品》1996年第1期10-13,共4页汤先祥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有些乡村在寻找致富门路时,选中了开办酱菜厂.因为酱菜的主要原料面粉和蔬菜都是农副产品,可以自产自用.要酿制扬州酱菜,就要酿制稀甜酱.本稿将作粗浅介绍,供新厂参考,亦希望老厂的专家们不吝赐教.2 四种工艺的特点目...
关键词:调味品 稀甜酱 甜酱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