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

作品数:124被引量:1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相关作者:唐静文朱峰孙晓华周晓强李静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淮安市新安小学如东县掘港小学扬州市三元桥小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探究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以《认识分数》为例
《成长》2023年第9期145-147,共3页陈奇艳 
小学数学的结构化教学包括了修改、完善和反思的过程。该教学逐步将课本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小学生可以用来自我学习的方法结构,进而提供一个整体的结构,将不同领域或者同一领域的不同知识有机地交织起来。基于此,在《认识分数》一课中,可...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结构化教学 认识分数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2023年第23期35-37,共3页蓝雪敏 李霞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页。【教学过程】一、链接旧知,概括意义1.链接旧知,引出课题学习材料: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课时内容再现。师:三年级时,我们通过对一个物体或图形进行平均分,认识了分数;之后又把许多物体或...
关键词:课题学习 教学设计 平均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 旧知 五年级上册 《认识分数》 
重构教林练习 泥进思维发展——以《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拓展练习为例
《小学教学设计》2023年第20期54-55,共2页邓琼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明晰概念●题一: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对的画“√”,错的画“x”,并说明理由。
关键词:阴影部分 拓展练习 说明理由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 《认识分数》 复习旧知 图形 
能用3/6表示吗?
《教育视界》2023年第17期79-80,共2页於小丽 
【问题】三年级下学期,学习《认识分数》时,一道题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把一盘桃(6个)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根据题意,有学生认为可以把这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如图1所示)。但对于这样的分法,每只小猴...
关键词:《认识分数》 三年级  
运用数学语言,促进意义深化--以人教版教材《认识分数》练习课教学为例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2年第3期24-27,共4页孔忠伟 
数学语言有多种表征形式,如文字语言、图形图像和数字符号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合理、规范地进行表达,听懂不同的语言,并能够有效迁移,同时借助同种语言的不断深化、多种语言的有效转化、不同语言的合理迁移等,开展深度学习。
关键词:数学语言 多元表达 深度学习 
任务前置 做辨结合——单元整合背景下《认识分数》教学实录
《小学教学设计》2021年第29期9-11,共3页黄建 
《认识分数》是浙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也是学生认识数过程中的一节关键课。这节课曾被许多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演绎过。而本节课的设计,重点关注单元整合背景下,学生的既有经验与数学学科要求的有效对接,通过三个数学活动的层层...
关键词:单元整合 层层推进 《认识分数》 分数意义 有效对接 数学学科 浙教版 第四单元 
理解,走向“生长”的数学 ——《认识分数》行与思
《小学教学设计》2021年第26期11-13,共3页胡怡琦 汤艳芬 陈敏(指导) 
“认识分数”是学生认数过程中的一个飞跃。2021年4月,在我市新思维数学名师工作室研修班活动中,我们尝试创造性地整合北师大和新思维两个版本的教材,重构了《认识分数》一课。特别突出了三点:1.从学生实际起点入手,分析、比较各种“一...
关键词:《认识分数》 表征材料 认识分数 数学化 研修班 数学名师工作室 新思维 行与思 
基于备学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以《认识分数》课堂教学片段为例被引量:1
《新智慧》2021年第17期91-92,共2页顾晓萍 
本文以《认识分数》课堂教学为例,探讨了基于备学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操作范式:个体备学,提出问题;小组交流,提炼问题;质疑问难,分析问题;巩固拓展,解决问题。
关键词:备学 深度学习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认识分数》教学方法分析
《读好书》2021年第13期61-62,共2页陆勇 
鉴于当前诸多小学生认为数学学科知识比较枯燥,学习吃力,探究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简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本文将着重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小学数学《认识分数》教学方法,包括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
关键词:小学阶段 数学教学 认识分数 教学方法 
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完整”思维——《认识分数》一课案例分析
《科学咨询》2020年第50期201-202,共2页邱惠兰 
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思维。然而现在有很多的数学课堂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学生很少有完整地思考一个问题,完整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常常或被老师的串讲串问牵着走,或你回答一部分、...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发展数学思维 课堂追求 案例分析 数学地思考 《认识分数》 串讲串问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