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

作品数:25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林玲玲戚光宇黄清华刘路张忠森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清江中学浙江师范大学枣庄市第八中学大丰高级中学更多>>
相关期刊:《新语文学习(教师)》《名作欣赏(上旬)》《语文天地》《科海故事博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乡土情结》阅读
《中学生阅读(高考版)》2021年第6期24-26,共3页吴杰明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无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她人散后,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
关键词:风尘碌碌 触景生情 渡桑乾 并州 无端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谈《乡土情结》中古诗名言的运用
《语文天地》2018年第4期11-12,共2页陈静 
柯灵的《乡土情结》中大量引用诗词和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细读这些引用内容,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链条,对文本主旨的树立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开首便引用王维的诗句,渲染了浓重的乡思情绪,文本展开后,由古诗开始串联,到现代名言、俗...
关键词:《乡土情结》 名言 古诗 故乡 引用内容 支撑作用 柯灵 文章 
柯灵《乡土情结》中的古诗文引用被引量:1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7年第12期52-54,共3页于吉东 
《乡土情结》是柯灵1991年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7周年而写的一篇散文.柯灵的散文创作,“更自觉、更注重、更善于对生活和古典文学中丰富的语言矿藏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乡土情结》一文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旁征博引,大量...
关键词:《乡土情结》 古诗文 柯灵 散文创作 香港文学 古典文学 旁征博引 文学底蕴 
完善“对话栏”,真正实现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被引量:1
《语文教学之友》2015年第6期11-12,共2页林玲玲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以及必修三《离骚》《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这几篇课文均设有对话栏。对话栏,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平台。用好对话栏,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能有效地...
关键词:平等对话 文本 师生 《乡土情结》 《我心归去》 《想北平》 高中语文 西伯利亚 
教学之双赢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3年第11期66-67,共2页沈菊如 
同事的一堂公开课《乡土情结》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其中最集中的亮点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如果把这些评价作为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似乎也无可厚非.
关键词:教学 《乡土情结》 课堂气氛 公开课 学习 学生 
让考场作文彰显深厚积淀
《语文天地》2013年第8期13-14,共2页李园园 
一篇蕴含文化气息的作文,定会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名人作品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信息。柯灵的《乡土情结》开篇就引用王维的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接着又引用了"岭外音书断,经冬复...
关键词:考场作文 积淀 《乡土情结》 文化气息 文化信息 故乡 诗句 教师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天地》2013年第1期68-69,共2页曾宪宏 
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尤其是它的极端现象——"满堂灌"已经没有多大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是算得上真正的新课改呢?笔者听过不少课,总是隐隐觉得有些不妥。很多教师课上得似乎井井有条,...
关键词:教学反思 新课标 语文 《乡土情结》 教学方式 双边活动 大市场 满堂灌 
《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考试周刊》2012年第92期41-41,共1页李娜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3.探讨阅读散文的方法,进一步感悟散文的抒情气息。
关键词:《乡土情结》 教学设计 独立阅读 教学目标 阅读感受 散文 学生 
阅读教学中评点式对话的实践与思考——兼谈《乡土情结》的评点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5期48-50,共3页宋银华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阅读教学的诸多对话形式中,评点式对话是学生与文本包括作者之间最有效的对话形式之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乡土情结 点式 教科书 学生 文本 碰撞 
正确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新语文学习(教师)》2011年第3期117-118,共2页刘路 
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中《乡土情结》一文引用了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现在有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林则徐的这两句名句的理解不够准确或不深入,有教...
关键词:生死 国家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祸福 江苏教育出版社 《乡土情结》 实验教科书 课程标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