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蕴

作品数:233被引量:251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曾勇张鹏飞张虹尹湘鹏易红郡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活力课堂”:让教育走向儿童的生命深处
《江苏教育》2024年第14期22-25,共4页吕林海 
对“活力课堂”的理解,需要超越“认识论”,走向“生命观”。“活力课堂”是真正地走向儿童生命深处的教育。区域推动“活力课堂”,就是力促区域教育真正地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激活儿童的生命活力。因此,需要从整体发展、爱的能力、在...
关键词:“活力课堂” 生命意蕴 爱的能力 整体发展 
学科实践的生命意蕴及其实现被引量:4
《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第1期43-47,共5页辛继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从技术赋能到文化育人: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变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BHA220140)研究成果。
生命视域的学科实践是以学生生命成长为基本取向,依循学科知识、实践活动与学生生命的深度关联,通过蕴含生命特质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作为完整生命的和谐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实践、生活实践、生长实践,而不只是在实践中理解、验证...
关键词:学科实践 生命意蕴 生命实践 
核心素养教学:身体在场与生命意蕴——以孔子的身教为鉴被引量:6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34期8-11,共4页朱江华 宋秋香 
核心素养教学不应只依赖于知识体系及技术思路,人的身体在场和生命意蕴应得到彰显。孔子的身教关注学习者的身体在场,给予生命以真实的关照。身体在场是核心素养教学的生命本原性归依,其整全性要求核心素养教学触发身心全面参与;其生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 身体在场 生命意蕴 孔子 身教 
课堂的生命意蕴
《今日教育》2015年第5期36-37,共2页孙明霞 
虽然新一轮课改实行了十多年,但受到“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多课堂依然还是“知识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以鲜活的知识为载体,构建动态的生命课堂,关注师生生命成长,真正让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对话的课堂、生成的课...
关键词:知识课堂 生命意蕴 “应试教育” 功利主义 课堂教学 生命课堂 生命成长 课改 
让课堂染上生命的绿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11期72-72,共1页朱振兰 
近读教育先哲陶行知先生的文集,脑海中深深烙下两个词:“活”与“死”。陶先生用“死”这个词来表达他对没有生命活力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或课堂的深恶痛绝;用“活”来表示对充满生命意蕴的教育或课堂的礼赞,他说这样的教育应是...
关键词:生命活力 课堂 人文关怀 生命意蕴 “死” “活” 大众 教育 
课堂教学与生命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35-36,共2页杨君 关文信 
课堂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价值活动,更是一种生命活动。它是生命的完整和谐,是生命的自主创造,是生命的独特体验,是生命的互动生成,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形式。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工具理性、知识中心、统一规训和封闭课堂等...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命意蕴 缺失 样态 
赋予作业以灵动的生命意蕴——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新概念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新校园(上旬刊)》2011年第4期205-206,共2页赵爱敏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落实情况以及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诊断、巩固的作用,同时又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信息。新课程下的英语课...
关键词:课外作业 英语应用 课程理念 生命意蕴 学生知识 实践 设计 概念 
知识的生命意蕴及其重构——对知识教学问题的再反思
《基础教育》2010年第9期9-13,共5页陈凯 龚雪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不应仅成为学生何以为生的手段,还应成为学生理解为何而生的思想源泉。为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把握知识的生命意蕴:从知识本身来看,我们应该尊重知识本然的自由的生命属性;从知识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每个学...
关键词:知识 工具化 泛化 生命意蕴 生命体验 
汉语的生命意蕴与语文教育的生命生成本质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83-86,共4页熊明川 
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种宇宙和谐的生命精神,汉语作为民族文化的地质层,凝聚了强烈的生命意蕴。从汉语的生命意蕴理解语文教育的生命生成本质,可以得到不同于传统语文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汉语 生命意蕴 语文 生命化教育 
社会学视角:学校场域中的全纳教育
《青年教师》2007年第6期6-8,共3页杨璐 
全纳教育以实现存有差异的人类平等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为中心,在物质、精神、文化、制度层面的关联互动,及其在学校、家庭、社区、志愿者、课程等方面的有序关联泛透出深层的生命意蕴。学校作为进入社会场域的过渡环节,承载着社会所...
关键词:学校场域 社会学视角 全纳教育 生命意蕴 多重身份 社会功能 制度层 志愿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