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

作品数:1342被引量:22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根蟠徐颖洲李乐平南帆潘启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成才之路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思想品德课的举例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5年第35期13-13,共1页蒋冬梅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认真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举例要做到新旧结合、正反结合、点面结合,只有恰当地运用事例,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关键词:思想品德 联系实际 “三结合” 古今中外 真实事例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成才之路》2008年第23期102-102,共1页苗孔文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好课本,而且必须要让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中小学课文选入的文章固然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精华,但只能成为我们构...
关键词:课外阅读 中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 素质教育 语文学习 课堂教学结构 阅读才能 古今中外 课文 
浅谈以爱心教育后进生
《成才之路》2008年第20期93-93,共1页张玉强 
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虽然各有千秋,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育要有爱心"。当教师的应该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只去教书而不去育人,对学生无益。教育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不是一天两天能见成效的,需...
关键词:后进生 教师 了解学生 教育思想 教育学生 平易近人 教育风格 育人 特长教育 古今中外 
历史教学要注意渗透德育
《成才之路》2008年第17期66-66,共1页崔恩波 王永玲 
一、结合历史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人们常说"历史是知识的海洋",历史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它内容广泛,囊括古今中外,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纵横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技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包罗万象,这是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比拟...
关键词:历史教学 历史事件 历史知识 德育内容 历史学科 学科综合性 科技文化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古今中外 
学生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成才之路》2008年第12期1-2,共2页孟令艳 
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华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
关键词: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 丁肇中 奖学金 古今中外 诺贝尔 科学家 学习目的 学科 
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被引量:2
《成才之路》2008年第9期14-14,共1页于小伶 
虽说人类具有爱美的天性,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存在着模糊性和朦胧性,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关键词: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 课外阅读 探究能力 文学作品 审美感知 古今中外 审美意识 模糊性 语文教师 
爱心教育 润物无声
《成才之路》2007年第35期35-36,共2页程国梅 
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虽然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育要有爱心"。当教师的应该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只去教书而不去育人,对学生无益。教育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不...
关键词:后进生 教师 了解学生 教育思想 教育学生 特长教育 教育风格 育人 学习 古今中外 
用真挚的爱感动学生
《成才之路》2007年第32期20-20,共1页曹智华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把老师爱学生视为教师的天职,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
关键词:热爱学生 教师 近代教育家 夏丐尊 受教育者 古今中外 四方形 情爱 师爱 学习 
做负责任的教育者
《成才之路》2007年第21期15-15,共1页李福新 
人既有教育别人的使命,也有自我教育的使命。"融四岁,能让梨",令我们肃然起敬;孔子、陶行知、苏格拉底等古今中外大家的教育思想,犹如盏盏明灯将人性引向光明。我们不是圣人,但我们是教育者。在履行教育职责问题上,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
关键词:教育者 教育思想 自我教育 苏格拉底 陶行知 教育职责 使命 教育行为 学生就学 古今中外 
读书的几种类型
《成才之路》2007年第11期94-94,共1页袁良骏 
读书因人而异,读什么书,怎么读法,可谓千差万别。然而,千差万别中似乎也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类型。最大量的当然是"求知型"。"求知型读书"的最大特点便是如饥似渴",求知欲"极端旺盛。古今中外都有许多"苦读"的例子(像中国古代的凿壁偷光...
关键词:读书 求知欲 中国古代 古今中外 研究型 最大量 实践过程 消遣 类型 闲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