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鸾

作品数:10被引量:0H指数:0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江苏省邗江中学更多>>
发文主题: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触动心灵不动心辩证分析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语文建设》《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三维分析--2022年高考作文题评述
《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33期71-73,共3页吉鸾 张悦群 
一则作文题应该“写什么”与“不写什么”,只是想当然地依靠“我以为”“我觉得”“我估计”的习惯性思维是不能进行正确解答的,只是按照传统方法分析一下作文题的材料、任务和要求也是不能完全奏效的。从“情境”“任务”“显隐”三个...
关键词:高考作文 审题立意 情境 任务 显隐 
“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的新发展——2020年语文高考全国卷述评
《语文建设》2020年第17期58-62,共5页吉鸾 张悦群 
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1]已有几年,其中“语文学科修订内容”第一条就是“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从近年来的语文高考全国卷来看,一年比一年重视“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能力目标设计学...
关键词:教育部考试中心 语言文字运用 学科化 语文学科 高考全国卷 普通高考 修订内容 语文课程 
走向全国卷的破局之始——对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深度解读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9年第2期66-68,共3页吉鸾 张欢 
在加大与加快步伐走向使用全国卷的高考改革进程中,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部分新增实用类文本阅读,提前把两种文本改为三种文本,开始打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原有格局,意在为2021年完全破局而使用全国卷作过渡。...
关键词:实用类文本 提前破局 顺利过渡 作文思辨性 
“以写促读”的教学认知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5年第5期39-42,共4页吉鸾 
为什么不叫"读写结合"?因为其表述笼统,不能突出"写"的作用。为什么不叫"以读促写"?因为其异化了课型,误把阅读课当作了写作课。"以写促读",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通过"写"促进"读"与帮助"读"。其在教学中怎...
关键词:以写促读 教学 认知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阅读学习 写作课 阅读课 
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5年第5期27-30,共4页吉鸾 张悦群 
(配套教材: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下面是一则作文材料: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
关键词:丹麦人 辩证分析 人教版 现实生活 陈蕃 写作练习 在路上 生活琐事 文化精髓 不动心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4年第9期25-27,共3页吉鸾 
(配套教材: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眼中有泪,心中才有彩虹。"生命因眼泪而饱满,人生因感动而美丽。一篇优秀的文章一定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共鸣。而现在的高中生很少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敏感,缺...
关键词:生因 人教版 叶倾城 正偏离 汪曾祺 高三学生 人性美 人情美 不知道 给你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三项举措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4年第3期12-13,共2页吉鸾 
一、必修教材精读到位 精读,足相对于泛读而言的概念,即深入细致地研读。文言文教学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高中 必修教材 引导学生 精读 研读 钻研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4个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0年第9期60-63,共4页吉鸾 张悦群 
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基本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国语文考试大纲和〈2010年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的理念和要求,密切联系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然而,也存在一些,必须要克服的问题.笔者罗列出六个类型题目中出现的14个问...
关键词:高考语文试卷 2010年 江苏卷 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 教学实际 
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成——以《商山早行》一课为例
《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第6X期60-61,共2页吉鸾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语文老师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走向生成呢?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走向 五彩斑斓 诗歌鉴赏 阅读文本 司空曙 苗发 学习过程 备课过程 课堂情景 
语文教学范文解读例谈
《文教资料》2005年第20期176-177,共2页吉鸾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问题可以放开讨论,讨论的结果,抑或一致,抑或相反,但学生都能够有所得,无需强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而有些问题,无需展开讨论,静静地欣赏,不需要言语,在无言的感受中获得共鸣.下面略举两三例:
关键词:语文教学 祥林嫂 朱自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