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春

作品数:27被引量:1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高邮市第一中学更多>>
发文主题:最值问题等价性追求自然错解函数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小学数学(高中版)》《中学数学(高中版)》《数学通讯(学生阅读)》《中学数学月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代数逻辑演绎 直观把握本质——函数周期性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24年第4期11-13,共3页刘鸿春 
在近期我校教研活动中,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课题为“函数的周期性”.从课堂来看,授课教师基本功扎实,注重代数逻辑演绎,但缺少从直观上把握概念的本质、缺少用多种语言认识数学对象,在思维教学上还有优化的空间.笔者在此基础上,对教学...
关键词:教师基本功 教研活动 逻辑演绎 公开课 数学对象 思维教学 把握本质 教学设计 
与圆的切线长有关的轨迹问题
《数学通讯》2020年第19期34-35,52,共3页刘鸿春 
本文从一个试题的求解出发,揭示了问题的本质,经过类比、一般化和特殊化.揭示了隐藏在这些题目背后的本质,由此编制了一些新颖的问题.
关键词:定圆 切线长 轨迹问题 本质 
“函数零点”的教学设计与感悟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9年第4期20-23,共4页刘鸿春 
扬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数学再创造中基本套路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16/P/036)
有些数学内容是直观、明确而易懂的,它与学生的已有知识之间只隔一层'窗户纸'.虽说'窗户纸'一捅就破,但对学生而言,有时并不容易.若教师越俎代庖,轻易地替学生捅破,腾出时间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短时间可以提高成绩,但剥夺了学生捅'窗户...
关键词:函数零点 函数值 存在定理 逆定理 函数图象 实数根 
突破抽象难关 提升核心素养——导数概念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8年第9期24-26,共3页刘鸿春 
1问题提出在高中,尽管导数不是定义在严格极限理论基础之上的,但它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形式化程度较高,又涉及到学生相对陌生的无限逼近,这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构成较大的挑战.从当前的教学来看,不少老师的教学缺少一个抽象概...
关键词:教学设计 抽象概括 数概念 反思 素养 问题提出 极限理论 学生 
椭圆离心率概念的引入与思考
《数学通讯(教师阅读)》2018年第5期17-19,共3页刘鸿春 
扬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关于微探究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16/P/035)
1问题提出 在2017年江苏省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中,椭圆的几何性质是评优课的课题之一,笔者参与了听课学习,后期自己又上了这节课. 在本节课中,离心率的引入是一个难点.在教师看来,教材上的引入方式是自然的,容易...
关键词:离心率 椭圆 青年教师 高中数学 几何性质 引入方式 江苏省 
简中求道 让更多的同学卷入思考
《数学通讯(教师阅读)》2017年第5期17-19,共3页刘鸿春 
1问题提出 近日,笔者到一所学校观摩学习,听了一节二项式定理的高三一轮复习课.该班是实验班,生源很好.课上共研究了两道题,学生在课前已经作了预习.例1是一道经典问题,课堂上学生共给出4种方法,然后教者引导学生归纳出处理...
关键词:二项式定理 实验班 复习课 学生 
判别式法判定曲线间位置关系的原理被引量:1
《数学通报》2017年第3期37-39,共3页刘鸿春 
1判别式法能直接使用吗 若直线方程和二次曲线方程消元后得到关于x(或y)的一元二次方程,则我们可以通过该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判定直线和二次曲线的公共点个数.那么,它的理由是什么?教材和教辅资料上一般是将这个方法拿来就用.
关键词:二次曲线方程 判别式法 位置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 原理 直线方程 公共点 个数 
轨迹问题的命题新趋向被引量:1
《数学通讯(教师阅读)》2016年第7期54-56,共3页刘鸿春 
轨迹问题的传统题型是探求轨迹的方程、轨迹的形状、以及轨迹的基本性质.新的课程改革,对轨迹方程探求的要求有所降低,轨迹问题的命题有了新趋向,本文对此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轨迹问题 命题 轨迹方程 课程改革 
一道二次曲线间交点问题的错解反思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5年第5期64-65,共2页刘鸿春 
1错解呈现 例1抛物线x^2=2py(p〉0)的焦点F恰好是双曲线y^2/a^2-x^2/b^2=1(a〉0,b〉0)的一个焦点,且两条曲线交点的连线过点F,求该双曲线的离心率.
关键词:曲线交点 二次曲线 错解 反思 双曲线 抛物线 离心率 焦点 
不连续必不可导
《数学通讯(教师阅读)》2015年第9期32-33,共2页王安寓 张志义 刘鸿春 
文[1]刊出后,王安寓、张志义、刘鸿春等老师来稿指出文中的部分结论有误.现将几位老师的来稿合并整理成一篇稿件刊出,特此说明.
关键词:不连续 可导 老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