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照应

作品数:290被引量:2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贾光茂冯喆张燕妮邵付国于慧萍更多>>
相关机构: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如东县马塘小学丰县实验初级中学安徽省霍邱师范学校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小学教学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紧扣中心 整体析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谈
《小学教学研究》1993年第5期4-5,共2页童理君 
五年制第八册32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8年后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作者择取耳闻目睹的有关鲁迅的几件平凡的生活小事,来表现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可贵品质。
关键词:纪念文章 语文训练 给你 解词 思想教育 前后照应 续书 奎文 读书法 写作方法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第4期9-10,共2页叶永光 
1991年3月,江泽民同志指示要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儿童进行近代、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国家教委要求中小学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利用各自特点,发挥进行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教教育这一问题谈一些...
关键词:国情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 屈辱史 青少年儿童 前后照应 学生思想实际 语言文字训练 探索史 随风潜入夜 中国工程师 
读写例话《前后照应》教学设想
《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第5期6-7,共2页刘钟政 
《前后照应》是五年制第八册第八组课文的“读写例话”。“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这篇课文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初读课文,理解“前后照应”在初读课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读首末两个...
关键词:前后照应 教学设想 第一自然 子概念 张作霖 概念分析 基训 叼口 高贵品质 末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读设计
《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第4期6-6,共1页王玉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五年制第八册32课、六年制第十册19课),作者构思独特,先写结果后写原因,空行标段眉目清晰,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根据这些特点,阅读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方法导读,从而对学生进行篇章结构训练。 (一)结尾入手,直捕中心...
关键词:篇章结构 阅读教学 前后照应 行标 学习思路 文中 课堂讨论 整体理解 逆向思维 导学 
妙在这个“又”字(三篇)
《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第3期17-17,共1页
其一本刊一九九一年第九期《这个“又”字应删去》一文,提及了《在炮兵阵地上》中的这段话: “彭总说:‘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要把你撤掉,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
关键词:批评与自我批评 军法处 坚持真理 五年级 讲读 教师进修学校 平等待人 前后照应 文中 人物形象 
联想八法
《小学教学研究》1991年第4期17-18,共2页杨建斌 
联想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联想法,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目的。常见的联想法有以下八种。
关键词:联想法 八法 相似联想 因果联想 凡卡 黄河象 俄罗斯人民 前后照应 知识本质 烤鹅 
《神秘的小坦克》教学浅见
《小学教学研究》1990年第5期5-6,共2页陈光培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最后一课《神秘的小坦克》,写一个叫黄明的小朋友给自己制作的小坦克涂上“X涂料”后,发生一系列神奇的变化,以及他后来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的事。既然把它编在全册末尾,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阅读的综合训练和思想教育...
关键词:最后一课 综合训练 思想教育 学语文 黄明 花丛中 引读 前后照应 思想政治教育 训练项目 
注重动作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小学教学研究》1990年第5期15-15,共1页张家良 
动作思维是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尤其是中年级以下学生,离开了动作思维,习作就会语无伦次、空洞无物。反之,如果教师注重发展学生的动作思维,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稳步提高。这是学生年龄特征形成的规律。以下就谈谈我的体...
关键词:动作思维 思维训练 学生习作 年龄特征 言之有序 劳动技术 各尽其能 前后照应 教学方案 片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结构特点及其教学建议
《小学教学研究》1990年第4期7-7,共1页丁国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年制第10册第1课)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精神。为表达这一思想,作者精心设计了文章结构。其特...
关键词: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建议 文章结构 学习态度 热爱劳动 设疑 讲读 前后照应 彭更 三有 
采用讨论法六忌
《小学教学研究》1990年第2期14-14,共1页邓务珍 
一忌浅尝辄止。一位老师教《古井》时,布置学生当堂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乡亲们为两位老人长年累月地挑水为什么不要报酬呢?学生在三、四分钟的分组讨论中,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下面的答案:
关键词:讨论法 一个问题 总结课 详略得当 在三 《为人民服务》 忌装 作文课 课堂教学 前后照应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