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

作品数:625被引量:1269H指数:1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黄忠廉林克难罗新璋许钧赵巍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国翻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借杯浇臆”与“不见西墙”:闵福德“知音”译论的形成、内涵与阐释逻辑
《中国翻译》2025年第1期71-79,共9页陈林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北美和大洋洲传播史项目(项目编号:20&ZD330)。
英国知名翻译家闵福德对中国传统译论情有独钟。他借用“知音”“信”“达”“雅”“化”等中国传统概念,建构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翻译话语体系,可概括为“知音”译论或译者“知音”论。本文历时梳理了闵氏“知音”译论的形成过程,分析了...
关键词:闵福德 “信达雅化” “知音” 中国传统译论 译者研究 
达:严复翻译思想体系的灵魂——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被引量:18
《中国翻译》2016年第1期34-39,共6页黄忠廉 
国家"十一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严复变译思想研究"(项目编号:08BYY079)
本文基于严复《天演论》变译语料库,考证了"达"在"信达雅"中的中心地位:为达即为信,而严复之信是部分信于原作,更是取信于读者;为雅即为达,同样是为取悦于读者,辞达而已。而包含增、减、编、述、缩、并、改的达旨术是严复"做"《天演论...
关键词: 信达雅 达旨术 变译 思想体系 
“达旨”与细节被引量:9
《中国翻译》2012年第6期76-79,共4页林克难 
本文通过讲评学生译作,发现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译文只注意通顺流畅,却忽视了原文细节的准确传达。中国翻译家也存有同样性质的问题。论文指出,只求达旨,不顾细节的做法可以追溯到严复的"信达雅"。本文认为,"达旨"与细节并不矛盾,很多情况...
关键词:达旨 细节 信达雅 
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支点——翻译标准“信达雅”的实践再审视被引量:44
《中国翻译》2010年第5期13-18,共6页刘云虹 许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YY00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6JSBWW004) 的成果之一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翻译学的逐步确立与发展,关于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似乎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共识。但如果把目光从狭小的学术圈移开,投向广阔的实践领域,认真地对翻译实践中所发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关注,我们会发现,翻译理论界看似...
关键词:翻译标准 “信达雅” 理论 实践 
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兼论严复的“信达雅”被引量:72
《中国翻译》2006年第4期12-19,共8页曹明伦 
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从来都是译者主观上的自律准则,也是人们评判译作质量的客观准绳。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仍然以推陈出新的方式使用‘忠实’这个术语。坚持"忠实"这个概念。甚至德里达著作的英文版译者也提出了"忠实原则系统"。但...
关键词:翻译标准 忠实取向 新批评理论 德里达的结构分解阅读法 译介学 信达雅 
“他才不过86岁!”——读沈苏儒新作《信达雅漫谈——翻译的最高境界》有感被引量:1
《中国翻译》2006年第2期39-39,共1页黄友义 
在我国的翻译界和翻译教学界有这样一种十分突出的现象,翻译家们整天忙于完成手上的翻译任务,很难有时间坐下来总结自己的实践,升华为理论,用于支持和指导翻译教学。而翻译教学界多数人忙于课堂教学,缺少大量扎实的翻译实践。从而...
关键词:翻译教学 信达雅 翻译实践 课堂教学 翻译理论 翻译家 学院派 系统性 译著 
中国翻译理论100年——评陈德鸿的《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风气、问题与争辩》被引量:3
《中国翻译》2005年第6期47-49,共3页徐敏慧 
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从严复的“信达雅”开始,到傅雷的“神似”,再到钱钟书的“化境”,层次不断增多,内涵也日趋广泛。这期间也总是伴随着极性争辩:直译意译、形似神似、归化异化、中心边缘、欧化中化等等,不一而足。香港岭...
关键词:翻译理论研究 20世纪中国 2O世纪 争辩 风气 香港岭南大学 “神似” “信达雅” 钱钟书 化境 
中国传统译论的分期与分类被引量:24
《中国翻译》1999年第6期11-14,共4页蒋童 
关键词:传统译论 外部研究 中国传统 《史稿》 内部研究 现代翻译理论 翻译的实质 “信达雅” 翻译标准 翻译方法 
澄清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11
《中国翻译》1999年第5期2-5,共4页胡清平 
关键词:翻译理论研究 《中国翻译》 翻译学科 信达雅 翻译研究 中西译论 英汉翻译 翻译实践 译论研究 中国译论 
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被引量:96
《中国翻译》1999年第4期3-7,共5页郑海凌 
近二十年来,我国翻译理论界对翻译标准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原因是忽视传统译学理论的研究,忽视对翻译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正确的把握。八十年代的“方法论热”曾给翻译界带来一股新风,西方译论的介入为我...
关键词:翻译标准 文学翻译 “和谐” 翻译过程 翻译实践 “中和” 艺术传达 “信达雅” 得意忘言 我国翻译理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