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论

作品数:26被引量: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邱美琼胡建次孟庆丽张永刚孟庆丽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辽宁大学曲靖师范学院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更多>>
相关期刊:《江淮论坛》《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西教育(教学版)(B)》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课题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魏晋南北朝文学言意论的语言哲学分析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67-73,共7页赵建章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魏晋南北朝文论范畴的现代阐释"(项目批准号:17FZW052)的阶段性成果
陆机和刘勰等人把物、意、言看作是三个相互独立的实体领域,这样文学创作就被理解成一个"意"反映"物"和"言"符合"意"的过程。同时,受"言不尽意"论的影响,陆机和刘勰又认为"意"不能完全正确地反映"物","言"也不能完全准确地符合"意"。"...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文学理论 言不尽意 语言哲学 
论言意与性情之诗学关系
《江淮论坛》2017年第6期132-139,共8页刘运好 吴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晋经学与诗学关系研究"(08BZW032)
言意论是玄学对魏晋诗学影响最为直接的一个理论范畴,因此既是哲学范畴,也是诗学范畴。作为哲学范畴,贯穿于整个玄学体系建构与义理表达过程的辩证思维之逻辑起点;作为诗学范畴,又贯穿于整个文学文本形成过程与审美形态构成的辩证思维...
关键词:魏晋玄学 言意论 性情论 诗学关系 
实现语文教学言意共生的操作路径
《江西教育(教学版)(B)》2015年第7期23-25,共3页姜树华 
言意共生,怎么说也源于古代的“言意之辨”,莫说形而上的道根源于“言意之辨”,即便形而下的器也根植于“言意之辨”,言意玄学给了我们无穷的学力.李维鼎先生在其著作《语文言意论》里指明了“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教育(语文教学)的基...
关键词:言意之辨 语文教学 操作路径 共生 言语实践 语文课堂 形而上 言意论 
论《秋山图》——兼论文本的多义与有限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4年第2期18-23,共6页顾馨媛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本论文围绕其相对不受瞩目的短篇作品《秋山图》展开,这一作品取材自我国清初画家恽格记述的掌故,现有研究多将其看作一个眷恋"东方文化"的文本。本论文视《秋山图》为具有多义性的文本,从文本基...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诠释 东西交融 审美 言意论 
驻足言意里 徜徉文境中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4年第11期34-35,共2页姜祖衍 
李维鼎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的过程。”他在作品《语文言意论》里特别指出: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就应将眼光瞄准语文本体,着眼并坚持言...
关键词:言意论 语文学习 语文教育 语文本体 语文教学 教学境界 李维鼎 演绎 
语文“言意关系”理论的哲学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2年第7期7-10,共4页朱学坤 于洪昆 
李维鼎先生十多年前提出的“语文言意论”至今仍未被广泛接受.甚至还有人认为提倡言意关系理论是“保守心态”、“简单范式”.这就很值得进行深入的思辨和寻绎。哲学的目光总是投射到世界的深处。“任何学科和专业都需要有自己的哲学...
关键词:言意关系 语文 学思 关系理论 言意论 李维鼎 哲学 学科 
阅读教学要实现“过程”突围
《中国基础教育(内刊)》2011年第6期19-23,共5页王其华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听懂了没有,记住了没有,而不是学生怎么去学,学得怎么样。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快速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以便考试能取得好成绩。李维鼎先生在《语文言意论》一...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突围 学生 言意论 李维鼎 传统 教师 课堂 
言意互转,同构共生
《陕西教育(教学)》2011年第12期30-31,共2页冯新 
小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李维鼎先生说:"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他在著作《语文言意论》里更是指明了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高效的阅读课...
关键词:言意论 共生 同构 语文学习 阅读课堂 课程标准 语文教育 《船长》 
庄子言意论的美学意义
《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2X期48-48,共1页唐东霞 
在庄子看来,语言是一种人为的符号,文字是物质的粗迹。而庄子所追求的则是"体道"的精深微妙的精神境界。"无言而心悦,此之谓天乐"(《天运》),即是如此。语言经过约定俗成,逐渐成为一些抽象的、形式化的名言,它是当时概念、是非的形式。
关键词:子言 美学意义 体道 言意 荒唐之言 审美鉴赏 诗歌理论 天运 诗论家 文学作品 
“辞,达而已矣”——孔子“仁”本言意论探微被引量:1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55-59,共5页孟庆丽 
辽宁省教育厅课题"言意之辨"对中国诗学根源性影响研究(05W119);辽宁省社科基金课题"言意之辨"与中国文学研究项目(L05CZZ012)成果
先秦儒家的代表孔子,处于"礼坏乐崩"的社会变革时期,他以救世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充分地信任和使用语言来推行自己的仁学主张,将语言在表意、在社会政治生活及修身中的作用提高和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在言对于仁的功能方面,阐述了...
关键词:孔子  “辞 达而已矣” 儒家言意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