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强

作品数:13被引量:91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黑龙江商学院食品工程系更多>>
发文主题:大豆多肽大豆蛋白水解物大豆蛋白酶活力溶出率更多>>
发文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应用科技》《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中国调味品》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几种大豆脂肪氧化酶抑制物的作用研究被引量:5
《中国粮油学报》2001年第5期47-49,共3页李笑梅 马永强 段善海 
黑龙江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本文选择了邻菲罗啉、半胱氨酸、巯基乙醇还原剂 ,对大豆脂肪氧化酶结构中的 2个二硫键及酶活性中心铁离子的抑制作用 ,进行了研究比较 ,并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复合增效作用。结果表明 ,巯基乙醇的单一作用最为明显 ,半胱氨酸 /柠檬酸组合...
关键词:大豆脂肪氧化酶 邻菲罗啉 半胱氨酸 抑制作用 
大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酶学特性研究被引量:6
《食品科学》2001年第6期32-35,共4页李笑梅 马永强 王金凤 
对大豆氧化还原酶系中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学特性进行了较深入系统地研究,其中包括酶活力、酶热稳定性、pH值的影响,以及大豆卵磷脂、二巯基丙醇对酶活力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在120℃时,酶活力值已达到不可逆失...
关键词:大豆多酚氧化酶 大豆对氧化物酶 酶活力 酶热稳定性 
大豆蛋白水解物中肽分子分布的研究被引量:21
《中国粮油学报》2001年第3期15-17,共3页马永强 赵毅 石彦国 
黑龙江省"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研究采用超滤法与凝胶过滤色谱 (GFC)相结合实验方法就大豆蛋白酶解产物寡肽混合物的分子量的分布状况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木瓜蛋白酶与Asl .398蛋白酶的酶解物中以分子量在 10 0 0D以下的小肽为主 :木瓜蛋白酶解产物中分子量 10...
关键词:超滤 凝胶过滤色谱 大豆蛋白 分子量分布 大豆多肽 酶解产物 
纤维素分解菌对提高大豆蛋白溶出率作用研究被引量:2
《食品科技》2001年第2期25-27,29,共4页马永强 石彦国 高红岩 
利用纤维素酶分解菌的固态发酵法降解高变性脱脂豆粕中的纤维素,研究其对提高豆粕中蛋白质水溶出率的作用。通过菌种筛选,确定了固态发酵用菌,分别是康氏木霉 13006和康氏木霉 13036,两株菌固态发酵条件为:料水比 =2∶ 3、 pH=4. 5...
关键词:高变性脱脂豆粕 纤维素分解菌 溶出率 固态发酵 大豆蛋白 
纤维素酶解对高变性大豆蛋白溶出率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
《食品科技》2001年第1期22-24,共3页高红岩 石彦国 马永强 
研究了利用纤维素酶制剂降解高变性脱脂豆粕中的纤维素对提高豆粕中蛋白质水溶出率的作用。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纤维素酶制剂的适宜水解条件为: pH=5. 0、水料比 1∶ 14、酶量 =10000I. U/g纤维素、温度 T=48℃、粒度 =80目、时间...
关键词:高变性脱脂豆粕 纤维素酶 ASL 398中性蛋白酶 蛋白质水溶出率 
大豆蛋白水解物物化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3
《中国粮油学报》2001年第1期59-62,共4页石彦国 马永强 赵毅 
黑龙江省"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本文就高变性豆粕水解产物———大豆多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化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水解产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之大豆分离蛋白有大幅度的提高 ,提高幅度达 90 % ;水解产物的粘度较之大豆分离蛋白有所下降 ,且其粘度在一定pH范...
关键词:大豆多肽 物化特性 大豆蛋白水解物 溶解度 粘度 吸水值 
无糖芦荟果冻生产工艺研究被引量:2
《应用科技》2000年第1期29-30,共2页马永强 刘青林 
研究了不同浸提条件(pH、温度等)对芦荟原浆浸提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比例复合凝胶剂对果冻品质的影响。浸提最佳工艺条件为:pH为2.7,温度为60℃,时间为8min,凝胶配比为3:2.
关键词:芦荟 芦荟甙 果冻 生产工艺 
大豆蛋白水解物促进乳酸发酵的作用被引量:9
《食品与机械》2000年第1期22-23,共2页赵毅 马永强 石彦国 
通过研究添加大豆蛋白水解物对保加利亚乳杆菌培养过程中体系的酸度、粘度、细菌生长量的影响 。
关键词:大豆蛋白水解物 乳酸菌 乳酸发酵 大豆多肽 
大豆灭酶工艺中脂肪氧化酶活力的研究被引量:2
《食品与机械》1999年第5期20-21,共2页马永强 
大豆灭酶工艺中的灭酶条件是制品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依据灭酶过程中脂肪氧化酶酶活力的变化情况 ,对现行生产工艺的灭酶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 ,确认175℃、15s的超高温灭酶法是一种高效率的灭酶方法。在磨浆工序中应使桨料的...
关键词:灭酶工艺 大豆 脂肪氧化酶 酶活力 豆乳粉 
新型营养米酒的研制被引量:9
《食品工业科技》1997年第1期63-66,共4页马永强 
筛选米酒酵母 Sake—3。确定最佳发酵工艺;菌种比(酵母:嗜酸乳杆菌:戊糖片球菌)3:1:1,发酵温度22℃,底料配比(糯米:小米)1:1,后熟条件15℃、30天,米酒富含氨基酸、矿物元素和维生素。
关键词:保健米酒 清酒酵母 后熟 工艺 米酒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