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山

作品数:35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数学教学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实践教师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小学数学教师》《山东教育》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美和自然
《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年第21期1-1,共1页石英 孟兆山 
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的《茶之书》中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的时候,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了1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
关键词: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 教学模式 
路转溪桥忽见——“厘米的认识”教学片断与反思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0期8-9,共2页孟兆山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教师如何彰显其引导者的角色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的一则案例,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关键词:教学片断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数学学习 引导者 组织者 合作者 教师 学生 
让错误成为生成的资源——“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例谈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0期16-16,共1页孟兆山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 面积计算 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 教学 数学学习 合作探究 错误认识 
独立思考是动态生成的根——《厘米的认识》教学片断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第9期66-68,共3页孟兆山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新课程所追寻的目标之一,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发现:若把课堂生成看作是一个有机体,那么其根基就是独立思考,下面结合自己对《厘米的认识》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关键词:《厘米的认识》 教学片断 动态生成 课堂实践 新课程 有机体 
“剥皮马”的启示
《江苏教育》2006年第02A期27-27,共1页石英 孟兆山 
美国纳尔逊中学大门口有一匹用苏格兰黑色大理石雕成的奔马。它并不代表马到成功的意思。因为那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这当中有个故事:
关键词:“高原期” “倦怠期” 教师 工资待遇 
专业在专注中成长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6期1-1,共1页石英 孟兆山 
关键词:中小学 教师专业成长 专注 师德建设 
教师:JIAOSHI愿做“无鳔”之鲨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6年第6期1-1,共1页孟兆山 石英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 基础教育 鲨鱼 特级教师 教育智慧 职业“高原期” 教育论文 
“体积”教学的一管之见
《小学教学研究》2006年第7期31-31,共1页孟兆山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程标准 学习体验 小学 “体积” 教学情境 
“我们比阿基米德更棒!”——对一道习题的教后反思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3期13-13,共1页孟兆山 
关键词:阿基米德 教后反思 习题 《数学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 结合教学 教师 感想 
数学课呼唤人文关怀——“百分数的意义”例谈
《小学语文》2006年第3期65-65,共1页孟兆山 
笔者曾有幸聆听了一位特级教师执教的观摩课“百分数的意义”,该课处处充溢着对学生真挚的人文关怀,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择一片段,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教学片段] 课堂上。
关键词:人文关怀 数学课堂 百分数 特级教师 尊重学生 学生交流 课堂教学 例谈 片段 做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