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生

作品数:26被引量:2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更多>>
发文主题:课堂观察教学做合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陶行知践行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农村教育》《中小学校长》《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给机会”之现象的心理解读及对策
《中小学德育》2015年第6期58-59,共2页胡阿生 范亚玲 
作为成长中的受教育者,学生犯点"错",失点"误",出点"轨",偏点"道",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就不是大不了的事,给其改正的机会也是自然的。但是,在今天的校园里,请求"给一次机会"似乎成了学生逃避责任的口头禅,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学生餐厅 教育工作者 出点 行为规范 偏差行为 我一 引导作用 价值取向 行为习惯 心点 
提高课堂观察实效性的思考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5年第6期43-44,共2页胡阿生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形式,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大家的充分认可。但是,如何让这种课堂教学研究形式和方法更加有效呢?我们应该直面在课堂观察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些涉及课堂观察本身行为的问题,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逐渐完...
关键词: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研究 课型 导课 上课教师 生态课堂 阅读教学 课堂环境 教学目的 个体差异 
校本课程:源于生活开发 高于生活实施
《基础教育参考》2013年第22期59-60,共2页胡阿生 金坤荣 
作为行知实验学校的我们,坚持把学陶师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把生活教育理念落实在课程的开发之中,不断开发源于生活的项目学习课程,把教学做合一植根在特色教育之中,不断实施高于生活的时习至真教育。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热水...
关键词:校本课程 生活 开发 教育教学 学习课程 教学做合一 实验学校 教育理念 
德 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无痕的育——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农村教育》2013年第5期58-60,共3页胡阿生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这一点在十年的课改实践中已经逐渐成为科任教师的共识,也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落实,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教育特性似乎有待于加强,那就是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或者说...
关键词:教学过程 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 实践 《新课程标准》 阅读 探究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 
教科研:应务实“两位”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2年第10期28-30,共3页胡阿生 
一、找准工作定位 曾有人用“空军”来戏言学校教科研,究其原因,就是研究的内容没有从学校实际情况而拟定确立,没有明确学校该做的工作是什么,该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活动的根植在哪里,研究活动的追求是什么等,只是应付上级有...
关键词:教科研工作 教育科研工作 务实 研究活动 科研计划 课堂教学 学校 内容 
学校应从均衡校内教育资源做起
《中小学校长》2012年第10期26-28,共3页胡阿生 
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几年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一些基层的学校常常把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理解为行政决策部门要做的大事。这种理解其实是片面的。均衡,从宏观决策上...
关键词:基层学校 教育资源 校内 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教学工作 行政部门 科学发展观 
探索项目学习模式 有效实现“六大解放”
《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6期70-71,共2页胡阿生 金坤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提出,要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
关键词:六大解放 学习模式 著名教育家 小学教师 民主运动 教学效果 陶行知 学生 
以人为本 让教师走上幸福路——学校引领教师亲近教科研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农村教育》2012年第11期24-26,共3页胡阿生 金坤荣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关键词:教师 以人为本 幸福 教科研 实践 亲近 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 
追问“问题教学法”背后的问题
《学校管理》2012年第2期30-31,共2页胡阿生 
笔者最近参与了语文组的多主题课堂观察活动,就老师指导学生阅读《都市精灵》(苏教版语文八上)的提问和学生回答的有效性,展开对话交流,并形成一些共识,可以说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课堂观察,但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的。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都市精灵 苏教版 课堂观察 阅读教学 合作探究 发散思维 价值取向 阅读指导 注重学习 
教育,要多设计些让学生向善的“惊疑”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2年第1期22-23,共2页胡阿生 范亚玲 
教育,要多设计些让学生向善的惊疑,这是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 向善 学生 设计 陶行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