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培霞

作品数:43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更多>>
发文主题:语文教学老师年级教学目标文本解读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内蒙古教育》《辽宁教育》《小学语文》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基于“任务情境”的学习活动设计之拙思
《内蒙古教育》2020年第25期41-45,共5页谭培霞 
学习思考之余,心中纳罕: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等方式着力明晰学什么,助学系统明示暗示着该如何学。照理说,教学的困惑在逐步减少。然而,走进当下的常态课堂,依然会有很多不如意:千课一面,落入套路;就课论课,见子打子;深度欠缺,广度不足…...
关键词:解读教材 学习思考 学习活动设计 统编教材 常态课堂 任务情境 不如意 助学系统 
习作单元备课的几个“一”——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被引量:1
《内蒙古教育》2020年第19期46-51,共6页谭培霞 
统编教材的编排有很强的单元整体性,深入一线才发现,让这个理念落地却不易,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整组备课思路——怎么阅读教材,树立整体意识,让各部分关联起来?怎么才能前引后联、前铺后练落实语文要素,让学习有梯度、能力有进阶?怎么整...
关键词:统编教材 单元备课 整体规划 整体意识 习作 备课思路 阅读教材 四年级 
深入“学理”,明明白白教书——从想象力培养的学理说起
《内蒙古教育》2020年第1期32-35,共4页谭培霞 
听过吴忠豪教授来包头的讲座,一个很有新鲜感又直感很重要的词语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学理。吴教授和薛法根老师聊"教师要晓得学理才好",我顿觉委顿。什么是学理?怎么才能基于学理教学?我怎么没有这样的认知?一、何谓学理所谓"学理",...
关键词:想象力培养 教书 吴教授 语文学 新鲜感 薛法根 学理 
高年级的补学
《内蒙古教育》2019年第25期40-42,共3页谭培霞 
统编教材于今年秋季全面使用,使用过新教材的教师在培训和使用过程中,应该基本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不会有陌生感。然而,五六年级的师生就不同了,直接使用新教材,要经历跨越式的改变,难免会产生惶惶不安之感。新旧教材的对接,自然会有...
关键词:高年级 统编教材 编排意图 新旧教材 新教材 六年级 跨越式 教师 
落实好“教、学、评”,使课堂增质提效
《小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1期21-22,共2页谭培霞 
教师的教要落实目标,学生的学是为了达成目标,课堂评价要紧紧指向学习目标,实现对教、学、评进行统一思考,让目标、设计、评价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熟知的常规备课、上课的基础上,该怎么做呢?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思...
关键词:邮票齿孔 课堂评价 提效 评价语 文本特点 自悟 第一学段 作业设计 评价意识 有机整合 
换个角度读童话——《安徒生童话》读书交流会
《内蒙古教育》2018年第2期25-27,共3页郭玥 谭培霞 
【课时目标】1.通过聊三篇经典,渗透站在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角度,用追问法、关注不同内容、搜集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等方法读出故事丰富的内涵.2.聊聊《安徒生童话》中的人物,了解安徒生的影响力.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 读书交流会 课时目标 创作背景 现实生活 影响力 人物 故事 
“聊起来,你就成功”——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浅思
《内蒙古教育》2017年第8期40-43,共4页谭培霞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然成为共识,然而,如何与学生聊书却仍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盲点和软肋。有些教师还处于“指阅读”状态,每学期只做书单的推荐者;有一部分教师处于“无声共读”状态,面对已经进入课表的阅读课,只有“静悄悄地”执...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 教师 阅读课 状态 学生 课表 孩子 
让“教学评一致性”飞入“寻常百姓家”
《内蒙古教育》2017年第10期57-60,共4页谭培霞 
谈到“教学评一致性”,诸位应该不是很陌生,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研究团队主要针对当前的“穿溜冰鞋的课堂”“无目标意识的课堂”而提出的。这一主张旨在引导教师的教要落实目标,学生的学是为了达成目标,课堂评价要紧紧指向学...
关键词:教学评 一致性 课堂评价 百姓 华东师范大学 学习目标 目标意识 研究团队 
文本解读“定点”例谈
《小学教学(语文版)》2017年第1期18-20,共3页谭培霞 
语文教学在正本清源中深入,当前在目标确定方面已经有了长足发展,老师们对于“目标可视化”“目标具体化”的理解相对成熟,尤其“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关键词:定点 解读 文本 语文教学 可视化 老师 
“1+X”拓展阅读的问题及策略被引量:2
《内蒙古教育》2016年第11期46-49,共4页谭培霞 
“1+X”并非新生事物,只是它在不断被借鉴的过程中,有了不同的内涵.有这样的诠释:“1”是阅读,“X”可以是“口语交际”“习作练笔”“实践活动”等相关活动.这里谈的“1+X”即“一篇带多篇”.
关键词:拓展阅读 “口语交际” 新生事物 实践活动 练笔 习作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