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

作品数:315被引量:11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永春严育洪邱廷建刘德宏阮祥珍更多>>
相关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射阳县教育局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常规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小学数学(小学版)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一窗“两律”的教学尝试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4年第7期105-105,共1页尹子亮 
青岛版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运算律的教学内容,其中信息窗1安排了加法结合律,信息窗2安排了乘法结合律。对于这“两律”的教学,我独出心裁,没用信息窗2,直接来了个一窗“两律”教学尝试。自己已觉得效果挺好,现...
关键词:乘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 教学尝试 义务教育 信息窗 运算律 教学内容 青岛版 
从熟知到新知,从生活到数学被引量:1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9年第12期31-31,共1页向希振 
北师大《数学》四上第四单元,安排教学两、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两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关键是掌握运算顺序。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关键在理解它们的意义、字母公式...
关键词:乘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 
类比推理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7年第5期8-11,共4页万尚林 
小学数学的推理形式主要是合情推理。根据思维方法的不同,合情推理又可以分为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概率与统计推理。其中,类比推理是合情推理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合情推理 数学对象 推理形式 统计推理 思维方法 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鸡兔同笼 面积单位 乘法分配律 
处世哲学走入数学课堂——数学活动课《善假于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6年第3期34-36,共3页邢海涛 
在扭打撕咬中,狮子幼崽学习捕猎的技能;在嬉戏追逐中,羚羊宝宝练习着奔跑的能力。玩耍,不仅在动物个体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也是人类学习的重要手段。数学活动课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体现,它让孩子在玩中获取知识,在玩中锻炼能力,在...
关键词:活动课 善假于物 动物个体 图形的 乘除法 兴趣点 加法结合律 学科整合 加法交换律 乘法分配律 
增强例题教学的“例子”功能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5年第5期1-2,共2页于正军 
数学课堂离不开例题教学,一线教师只有深度研读教材,体会例题的编写意图,方能彰显数学例题的示范、启迪和引领功能,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例题教学的"例子"功能。笔者就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选取几则案例,分析如何增强例题教学的"例子"功能。
关键词: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已有知识经验 肤浅化 不知道 解角 探索角 内在含义 直观观察 导学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以“运算律”教学为例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5年第4期3-5,共3页丁银霞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予学生,"问题让学生提、策略让学生悟、错误让学生纠、评价让学生说",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问题自提 平时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的专利...
关键词:自主学习 乘法分配律 运算律 加法结合律 负迁移 乘法结合律 辨析能力 生活情境 知识形成过程 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中“循环论证”逻辑错误案例及分析被引量:2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5年第1期16-18,共3页陈晓燕 
所谓逻辑错误,是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如"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循环论证"等。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逻辑学知识比较欠缺,教学中往往犯了典型逻辑错误,自己却毫无...
关键词:逻辑错误 数学教学 偷换论题 偷换概念 思维过程 乘法分配律 加法结合律 不完全归纳法 乘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 
这样的举例验证需要吗——从“加法运算律”教学片断看推理的举例验证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5年第1期119-120,共2页刘刚 
教师在处理合情推理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形:学生通过极少的例子就能以直觉或经验判断了结论的存在,这时要不要千篇一律地再让全体学生举大量例子验证结论是否存在呢?事实上举大量例子(不完全归纳)或者类比推出的结论仍需要演绎推理...
关键词:加法交换律 运算律 合情推理 教学片断 不完全归纳 加法结合律 苏教版 推理形式 数学发现 感觉学 
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3年第7期68-70,共3页王巧云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56—58页。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经历探索加法、乘...
关键词: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合作交流 四年级 
不用情境导入会怎样——评《加法结合律》一课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年第10期53-53,共1页费华 
情境导人是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有效导课方式。一般来说,较枯燥的计算教学往往需要借助情境来导入,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会...
关键词:情境导入 课文学习 计算教学 情感体验 导课方式 情绪感染 内容比较 学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